首页  致公简介  要闻信息  参政议政  海外联谊  社会服务  基层组织  提案建议  理论研究  学习交流  党员风采
今天是: 温馨提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推剧剧目与淮河文化
时间:2013-05-09 15:21:19

  【摘要】本文从淮河文化主体精神——奋发、有为,鲜明的地域风情——南北过渡、刚柔兼济与淮河歌舞艺术高度融合等三个方面,阐说推剧剧目与淮河文化的关系,论述它的淮河文化内涵和特征。结论是:推剧剧目是淮河文化的典型体现和突出代表,研究推剧剧目,对于我们了解淮河风情,把握地域文化精神,有着深刻意义。

  【关键词】推剧剧目淮河文化精神体现

  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社会的意识形态”。[i]所谓“淮河文化”,属于地域文化范畴,是指“淮河流域人民所长期从事的生产实践活动及其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全部成果”。[ii]“它像一面镜子,融汇着淮河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精神、性格、心理素质和审美性趣等丰厚的文化内涵。”[iii]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其各个方面。戏曲,作为地方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同样也体现着地方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推剧,作为国家稀有剧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淮河流域,区域涉及四市十余个县、以淮南地区为中心的地方戏曲,也同样体现着鲜明的淮河文化内涵和特征。本文拟以下面三个方面,阐说推剧剧目与淮河文化的关系,说明推剧剧目之淮河文化内涵和特征:1、奋发有为,淮河文化的主体精神;2、鲜明的地域风情——南北过渡,刚柔兼济;3、淮河流域歌舞艺术高度融合。

  推剧剧目概述

  剧目概述

  推剧,国家稀有剧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萌芽于淮河流域,产生、形成于凤台、颖上、寿县及周边一带,,至今演出剧目276部之多。其中古装剧目168部,现代剧目108部,实际数字可能还略多于此。这些剧目大多产生于剧种成熟期,乃至建国以后。问世以来,百看不厌,百听不烦,受到沿淮人民衷心喜爱。为深入进行推剧研究,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剧目进行全面的统计和分类,分类方法可以有四种:1、按剧目体制大小分类;2、按剧目思想内容分类;3、按剧目上演时期分类;4、按剧目产生来源分类。

  古装剧目统计与分类

  古装剧目有168部之多。一、按剧目体制大小分类:1、两个甚至数个晚上才能演完的特大型剧目,计23部;2、两小时以上的大型剧目,计128部;3、一至两小时之间的中型剧目,计13部;4、一小时之内的小型剧目,计4部。

  统计看出,特大、大、中、小型古装推剧剧目数量为23部、128部、13部和4部。这种数量结构分布,说明推剧剧种在表现社会生活内容方面,有着相当的灵活变通能力和适应能力,标志着剧种发展的成熟。它既能以数个小时的长篇巨制,表现宏大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综复杂、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及丰富多样的人物角色,也能以“短、平、快”形式反映社会生活,成为短小精悍的艺术作品。同时,它以呈向下方向的梯形结构分布,以绝对多数的大型剧目,说明了年轻的推剧飞快成熟,完全适应、称职于大型古装剧目的演出,这就以确凿事实否定了社会上某些人的清淡偏见,认为推剧作为“小戏”,只适合表演诸如《拾棉花》、《游春》之类的小型剧目,不适合大型剧目。其实自建国后,由于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及专业工作者的努力,推剧已很快走向成熟,从组织阵容到人物塑造,从音乐声腔到乐器伴奏,都完全胜任大型剧目的表演。仅就其基本唱腔“四句推子”[原板]的曲式结构来看,它既能独唱、对唱,又能轮唱、合唱,既能台前唱,又能幕后唱,声腔悠扬婉转、缠绵悱恻、娓娓动听。既适合于抒情,又胜任于叙事,在大型剧目的表现能力上已完全得心应手。二、按剧目思想内容分类:1、扬善惩恶、伸张正义,计40部;2、家庭社会道德伦理剧,计38部;3、英雄传奇剧,计36部;4、爱情剧,计32部;5、生活喜剧、闹剧,计13部。思想内容分类,可清晰显示剧目强烈的思想倾向和戏以“载道”的精神,映照了王充《论衡》中好文章应“劝善惩恶”和明代学者好作品应“不唯见闻者相与惊愕,且使善知劝,而不善亦知惩,油油然共成风化之美”(芾斋主人《二刻醒世恒言序》)的文学观点,表现淮河儿女鲜明的感情色彩和审美态度,说明他们既追求形式美,也同时追求“言志抒情”的审美。其一,“扬善惩恶,伸张正义”类剧目数量最多,计40部,表现淮河儿女对善、恶的鲜明爱憎,对是、非的褒、贬,对美、丑的扬、抑。剧中,对封建社会或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个奸臣贼子,诸如贾似道,法海和尚、桃花精、赵大、秦始皇、刘妃、郑后、子兰……表现出鲜明的憎恶,让他们最终受到惩罚,而对诸如屈原、海瑞、包拯、薛刚、孙安、秦香莲、杨延昭等一个个善良正义的忠臣志士,表现出鲜明的褒扬和赞叹。可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感情是鲜明的,心志是正义的。其二,家庭社会道德伦理剧,计38部。表现出人民群众对道德伦理的评判和审美,对高尚与庸俗的鉴别,对是与非的认识。其中虽不乏封建意识、封建色彩,但大多思想意识健康,如《王清明投亲》中的诚信意识;《休丁香》中善良温情与苛薄无情的鲜明对比;《白玉楼讨饭》中的夫妻深情,患难与共;《姐妹易嫁》中对嫌贫爱富者的嘲讽;《打金枝》中对不贤不孝者的批判和否定……既使在今天,这些剧目对于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谐稳定,也还是大有益处。其三,英雄传奇剧,计36部,表现淮河儿女对英雄的敬仰和赞美。人民群众的英雄情结,自中国古代神话以来源远流长。杨家将、罗家将、秦琼、程咬金……一个个忠勇卫国的壮士好汉,早流传于民间,这些生动形象连同他们的故事,深入人心,脍炙人口,至今为人民喜爱。其四,爱情剧,计32部。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些剧目虽然反复演出,百姓仍百看不厌。剧目赞美了青年男女的动人爱情,歌咏了一个个美好爱情故事:王三保与赵翠花,小姐与货郎、渔姐与公子、白蛇与许仙、张宝童与陈秀英、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郭华与王月英、蓝瑞莲与文史秀……表现出淮河儿女追求美好爱情的人生社会理想。其五,生活喜剧、闹剧,计13部,这类剧目具有强烈的娱乐欢快色彩,表现普通百姓在生活重压中,在繁重劳作外,多么需要嬉戏,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乐观精神,尤其是淮河儿女那喜气的精气神特点。其六,揭示封建社会黑暗无道,计9部。这些剧目反映长期专制封建社会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在邪恶势力横行、正义不张的社会条件下,即使与世无争的人也可能遭到横祸”。(钟林斌《关汉卿戏剧论稿》)表现了人民心头的满腔怒火和抗争精神,表现出人民憎恶、咀咒封建压迫剥削的鲜明情感和摆脱封建压迫剥削的强烈愿望。

  所以,推剧古装剧目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褒贬是鲜明的,情感是可贵的。正如余秋雨《中国戏剧史·自序》中所言“如果要通过某种艺术的途径来探索一个族群的整体心理,我至今认为戏剧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只有戏剧,自古至今都是通过无数观众自发的现场反应来延伸自己的历史的”。但需要说明两点:1、在某些剧目中还存在着一些封建性糟粕和时代局限性观点,如不少剧目取自古籍“二十四孝”故事,如《安安送米》、《白海棠割肝救母》等情节中既有贤孝之美,也有愚孝之陋;如《五凤岭》中对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肯定和欣赏;《桃花庵》中对见异思迁花花公子的肯定和欣赏;《莲花庵》中因果报应之类的宿命论思想;《蓝桥会》中对女主人公为男子殉情舍命、做节妇的赞赏,等等。2、在相当多的剧目中,各类思想内容往往融汇混杂于一部剧中,因此,这里的思想内容分类,只能是相对的,无法划分得绝对清晰纯粹。一些剧目,如《屈原》、《孙安动本》、《海瑞罢官》、《胭脂》等,既表现出“扬善惩恶、伸张正义”的思想,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无道“;在《梁山伯与祝英台》、《渔舟配》、《红楼梦》中既表现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和歌咏赞美,也表现出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残酷无情。三、按剧目上演时期分类:1、“捂地拍子”时期,计47部;2、“跑草台”时期,计15部;3、成立专业剧团后至今,计106部。这种分类,可清晰地看出各个时期推剧古装剧目产生和上演情况。所谓“捂地拍子,”是指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的花鼓灯演出后场小戏,麦场、村头、树下、庙前的平地皆可,设下场子,响起乐鼓,观众或坐或立,四面看戏,把演员围在中间,俗称就叫“捂地拍子”,这可以视为推剧的孕育、萌芽时期。所谓“跑草台”,则可视为推剧雏形时期,指1940年代中后期及建国前后,活跃于凤台及周边颖上、寿县、怀远、霍丘、凤阳一带的民间弦子灯班,游走奔波于各地,于集镇或村落,寻一高地或搭一土台,即可表演。所谓“成立专业剧团后”,即推剧的形成和发展期,指1950年代中期以来。1956年“凤台地方戏大众剧团”参加省戏曲观摩演出,被大众正式定名为“推剧”至今,已足半个世纪。综上所述,“捂地拍子”时期,剧目数量虽不少,但多为花鼓灯后场小戏,体制短小,情节简单;“跑草台”时期,剧目数量不大,且多为改编移植剧目。成立专业剧团以来演出古装剧目数量居多,且多为大型剧目,排练、演出各要素日趋完善。四、按剧目产生来源分类:1、当地民间艺人或专业人员创作剧目,计18部;2、根据历史故事、演义小说、曲艺话本改编剧目,计41部;3、移植其他剧种的剧目,计109部。这种分类,可清晰看出剧目产生来源的面貌。移植其他剧种的剧目为最多,计109部;按历史故事、演义小说、曲艺话本改编剧目的数量也不少,计41部,而当地民间艺人或专业人员原创剧目极少,仅18部。显然,主要依靠移植其他剧种剧目,这对发展推剧是有负面影响的,会导致推剧发展原动力不足,影响地方特色形成。据初步调查了解分析。推剧原创剧目数量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过去有关部门对此重视程度不够;或各剧团本身重视和投入不够;或专业剧作者与专业剧团的审美标准不一致,导致剧本不被剧团看好和使用;也有各剧团缺乏创作人才的原因,如此等等,都造成推剧原创力量的不足,对推剧事业发展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使我们对古装推剧剧目基本面貌,看得清晰了,有了深入认识:1、推剧诞生以来,出演了数量可观的一批剧目,尤其这168部古装剧目,足有元杂剧剧目总数四分之一,与南戏总数几乎完全相同。如果算上现代剧目,276部几乎是元杂剧一半,比南戏超出100部之多。这么短时期,一个稀有剧种能够演出那么多数量的剧目,其经历过的兴盛不言而喻。2、从其大、中、小型剧目数量的结构分布看,年轻而成熟的推剧有着相当强的灵活变通性和表现适应能力,已完全摆脱了当年花鼓灯“后场小戏”的幼稚低能,告别了当年表现宏大复杂社会生活场面力不从心的尴尬状态。尤其以它美妙动听的音乐声腔,经受住了一部部古装大型剧目的严峻考验,证明了它那惊人的承载力的表现力,获得了人民和时代的认可。3、这些剧目的思想是丰富的,褒贬是鲜明的,情感是强烈的,“戏以载道”精神是可贵的。它展示了淮河儿女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观点,成为他们精魂之所在。4、剧目分属的三个时期,恰恰也是推剧演变过程中的三个时期:孕育、萌芽时期;雏形时期;形成、发展时期。早期多为“花鼓灯”后场小戏,人物少许,情节简单,所唱多为可即兴发挥的“水词”。成熟后则多大、中型剧目,甚至连台本戏。5、大多移植于诸如京剧、梆剧、黄梅戏等其他剧种,或按历史典藉、曲艺话本改编,由当地民间艺人和专业人员原创剧目却很少。显然,这对于一个剧种的发展不利,会导致推剧发展原动力不足,有待于行业内外各界人士、尤其是专业推剧工作者的努力。

  现代剧目统计与分类

  现代剧目有108部之多,实际数字可能还略多于此。可以按照以下四种方法分类:一、按剧目体制大小分类:1、两小时以上的大型剧目,计59部;2、一至两小时之间的中型剧目,计39部;3、一小时之内的小型剧目,计10部。统计看出,大、中、小型现代推剧剧目量分别为59部、39部和10部。这种数量结构分布,说明剧种在表现现代社会生活内容方面,有着相当的快速反应能力、灵活变通能力和适应能力,标志着剧种发展的成熟。它既能够以数个小时的长篇巨制,表现宏大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综复杂、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及丰富多样的人物角色,也能够以“短、平、快”形式迅捷展示火热的现代生活,紧握时代脉搏,成为时代风雨表和晴雨计。二、按剧目思想内容分类:1、反映建国前的革命战争、对敌斗争,歌颂人民英雄,计25部;2、表现阶级斗争,尤其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计25部;3、反映新、旧思想矛盾,移风易俗,提倡新人新事新风尚,计58部。文学是时代的风雨表、晴雨计,按思想内容分类,可清晰展示剧目强烈的思想倾向,显示“戏以载道”的精神,表现淮河儿女鲜明的感情色彩。1、第一类剧目,与当时文学艺术界创作方向大体一致,紧握时代脉搏,赞美革命事业,显示革命情操,表现崇高精神。不少剧目是从当时文学著作改编而来,并对人物以戏曲形式作进一步塑造。如《苦菜花》中的母亲,《红嫂》中的红嫂,《红珊瑚》中的珊妹,《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刘胡兰》中的刘胡兰,《芦荡火种》中的郭建光,《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沙家浜》中的阿庆嫂等。2、第二类剧目反映我国各个不同时期的阶级斗争,。表现建国前一部以真人真事为素材的作品尤其引人注目。凤台顾桥农民郑×租保长彭××家屋子住。年关到了,彭逼迫郑×交房租,并借机调戏郑妻。郑家夫妻略一计较,乘彭再次诱逼郑妻就范时,郑×突然出现,在事实面前,伪君子彭××窘得无地自容。陈敬芝、宋廷香等著名艺人根据这事编演了《剥保长》一剧。这是推剧历史上第一部由民间艺人自编自演、完全自创的现代戏。演出中深受群众欢迎。文革前有些剧目,如《心不死》、《斗得好》等,明显刻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时代痕迹。《于无声处》、《打倒四人帮》等是文革结束之际移植、改编过来的“短、平、快”小型作品。3、第三类作品,非常切合农村生活实际,合乎农民群众口味。同时也吻合党和国家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剧种塑造的一个个形象,如小二黑、李月娥、李双双、秦大娘、王三姐、桥妹、秀兰等,至今还为农民群众津津乐道。这里一部产生于建国前的《破除迷信》值得提及。那时凤台乡村中瘟疫流行,巫婆、神汉乘机装神弄鬼、欺骗群众。国民党军人蔡德俊根据这一情况,创作了这部作品。艺人詹乐亭、陈敬芝分别饰病婴父母,岳廷洪饰香头,蔡德俊饰青年。这部戏当时在王集、张集等乡镇演出,观者成千上万,在群众中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女儿桥》则是现代剧中的经典作品。由凤台推剧团和县计生办联合创作,张传碧执笔。该剧有着相当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作品通过大妈、媳妇桥妹和小姑秀兰一家三口围绕新生女婴的弃留。在女儿桥边展开的一场矛盾冲突,表现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展示新思想对旧观念的坚决斗争。大妈执意抛弃女婴,生男心切;桥妹左右为难,悲苦伤感;秀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母亲,改变重男轻女的旧观念。该剧主线突出,不生枝蔓,人物性格鲜明突出,音乐声腔在基本唱腔“四句推子”基础上作了诸多有益尝试和创新,使曲调格外优美动听,在省戏曲大赛中获得银奖。三、按剧目演出时期分类:1、“跑草台”时期,计2部;2、成立专业剧团至今,计106部:①“文革”前演出剧目,计60部;②“文革”中演出剧目,共28部;③“文革”后演出剧目,共18部。“跑草台”时期,推剧演出为半职业或业余班社,大都演员较少,设备简陋,表演风格粗犷,常在乡村庙台或广场上搭台演出,故称“跑草台”。此期出现的两部现代剧都是以凤台当地真人真事为素材创作出来。《剥保长》表现穷苦乡民与黑心保长之间的斗争;《破除迷信》表现人民群众对封建迷信思想的批判,都很有思想意义。现代剧目几乎都出现建国初的成立专业剧团后。“文革”前剧目多表现革命传统教育,如《芦荡火种》、《刘胡兰》、《红色娘子军》、《苦菜花》等;另一些剧目紧握时代脉搏,展示时代的火热生活,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如《柳树井》宣传新婚姻法,《俩兄弟》宣传合作化运动,《中秋之夜》教育群众保卫国家安全,《找羊》弘扬社会新风尚等。“文革”中剧目自然以革命样板戏的移植为主,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杜鹃山》等。另外一些小戏受时代左倾路线影响,多表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剧目,如《杏林风雨》、《新人骏马》等,但也有几部戏表现为工农兵服务的进步思想,如《白衣红心》、《小店春早》、《渡口》等。“文革”后剧目以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弘扬时代精神为主。如《王三姐赶集》,揭露“非典”时期小人捞取不义之财的丑恶现象;《平民夜话》反映公务员在“裁员”工作中的心态,抨击不正之风,呕歌社会正气;《女儿桥》作为现代剧中的经典作品,表现人民群众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思想斗争、矛盾冲突,批判“重男轻女”旧观念,作品思想艺术价值颇高,在省戏曲大赛中荣获银奖。四、按剧目产生来源分类:1、当地民间艺人或专业人员创作剧目,计22部;2、移植其他剧种的剧目,计86部。从统计数字看,自创剧目与移植剧目比例为1:4。移植多来自京剧、梆剧、黄梅戏等剧种。尽管移植中也不乏创造成分和色彩,尤其是音乐声腔,但基本结构、人物形象、唱词语言等都还是人家的。因此,自创剧目偏少,自创力量不足,这对于一个剧种的发展自然会有影响,造成剧种原动力不足。但较之古装剧目而言,推剧现代剧目的自创,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甚至出现了一批精品,如《女儿桥》、《王三姐赶集》、《平民夜话》、《村官上任》、《乡长过河》等获奖作品,尤其是《女儿桥》在安徽省小戏小品大赛中一举获若干奖项。《女儿桥》的创作是一个自创成功的范例,它先由县计生办一位同志构思出来,后由推剧团组织力量,齐心合力,再加上成功的作曲和乐器伴奏。如今,这部作品已成为推剧剧目经典作品,还为今后创作提供了经验。

  综上所述,我们对现代推剧剧目的基本面貌,看得清楚,认识也深入了。1、推剧自诞生以来,演出了相当可观的一批剧目,尤其这108部现代剧目,算一算,它为元杂剧数量六分之一以上,为南戏数量三分之二。这么短时期,尤其是成立专业剧团以来,一个国家稀有剧种能够演出这些剧目,其经历过的兴盛不言而喻。2、从其大、中、小型剧目数量的结构分布看,年轻而成熟的推剧有着相当强的灵活变通性和表现适应能力,已完全摆脱了当年花鼓灯“后场小戏”的幼稚低能,告别了当年表现宏大复杂社会场面力不从心的尴尬状态。尤其以它美妙动听的音乐声腔,经受住了一部部大型现代剧目的严峻考验,证明了它那惊人的承载力和表现力,获得了人民和时代的认可。3、这些现代剧目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褒贬是鲜明的,情感是浓烈的,“戏以载道”的精神是可贵的,表现了淮河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观点,这是淮河儿女精魂之所在。4、这些剧目主要演出在建国后,经历了文革前、文革中和文革后这些巨大的时代政治起伏,但它始终紧握时代的脉搏,吸吮生活的乳汁,唱出时代的声音,与我国各文学艺术发展状况基本相同,发展变化轨迹基本相同,是时代的风雨表和晴雨计。5、这们大多移植于京剧、梆剧、黄梅戏、甚至沪剧、泗州戏等各大小剧种,而由当地民间艺人和专业人员原创剧目较少。显然,这对于一个剧种长期发展不利,会导致剧种原动力不足,有待于行业内外各界人士,尤其是专业推剧工作者的努力。

  推剧剧目体现出淮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奋发有为,淮河文化主体精神的体现

  《罗元下山》,《挂帅出征》,《响马传》,《薛刚反唐》,《五女兴唐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穆桂英大破洪州》,《海瑞罢官》,《大战白马滩》等描写了一大批积极进取,勇敢抗争,不屈不挠,建功立业的杰出人物,如罗元、佘太君、薛刚、穆桂英、海瑞、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现代剧目中如《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红珊瑚》、《夺印》、《山乡风云》、《红色娘子军》等描写了一大批现代社会的英雄好汉,如刘胡兰、郭建光、杨子荣,红嫂等。淮河文化的主体精神是奋发有为,这就是有力的说明。

  鲜明的地域风情——南北兼容,刚柔相济

  1、剧目乐调、声腔的体现

  推剧基本唱腔四句推子声腔乐调为一首典型的五声徵调式汉族民歌,为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它的旋律风貌既不过于刚健也不过于粘连,较之“节奏铿锵有力”(《中国戏曲音乐》)的豫剧和“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击节”(《辞海·秦腔》条)的秦腔,反而显得“婉转悠扬,缠绵悱恻”(陈魁《推剧音乐概论》),其刚健豪迈显然不如秦腔、豫剧之类。较之“音乐优美动听,有戏曲中的轻音乐之称”(《中国戏曲音乐》)的越剧、黄梅之类,反而显得颇有刚健豪迈之气。如:“”(推剧《小刀会》刘丽川唱腔);再如:“”(推剧戏歌《淮河谣》)。可见其粘连婉约不如越剧、黄梅之类。这些恰好应证了淮河风格,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为两大地域过度地带,具有南北兼容性、刚柔相济的特点。

  2、剧目语言道白的体现

  淮河流域地方语言,尤其是中游,以淮南为中心的地区,既归属北方方言区,又处于其南端,所以既容易听得懂,又具地方特色,方言具有鲜明的淮河风格特色。尤其核心区域的凤台腔中的吐字,如huan(饭)、hong(风)、he(黑)等充斥剧目语言中,一般的特点就更多了,如:“你这死砍头的!”、“剥保长”、“俺妈”、“俺儿”、“这丫头”、“黄毛丫头”、“你挨晚再来”、“我的个娘唻”、“亮亮我的这个大花鞋”、“哎呀,我的个乖丫头唻”、“游春游到黄郊外,那是吊死鬼呦”、“这个调真好听,钻心捣筋巴骨的”等,语言方言分别出自《游春》、《李三娘推磨》、《罗元下山》、《刘公案》等剧目。在200多部推剧剧目中,此类方言语句比比皆是。

  3、剧目内容情节的体现

  推剧剧目情节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地域特点或习俗风情,《安安送米》看出建国前后淮河南岸已有水稻种植;《拾棉花》可知建国前,淮北平原一直有种植棉花的农作习惯;《红云岗》看出岗地为淮南南岸地势特点,《渔舟配》体现出淮河两岸河湖港汊星罗棋布的特点。《女儿桥》说明小桥流水之多。《下苏州》之苏州位于淮河中游之东南和长江下游的“南下”之地;《张桂英挨磨》见出当地建国前,素有童养媳的习俗;《游春》见出当地春游习俗;《绣鞋记》见出当地素有绣鞋习俗,女孩子都以绣鞋为美,陈秀英在《送香茶》中唱词:穿一条绿绫裤对龙对凤,穿一双绣花鞋格外的喜人;红绫子绣鞋绿叶帮,鞋帮子又绣满面子的花;鞋尖上又绣朵大牡丹,牡丹旁边我绣上蛤蟆。《包公赶考》之类的包公戏众多,体现出包公在该地影响,也与包公为合肥人,合肥地处江淮之际,自然为淮河人民熟悉。现代小戏《乡长过河》再次印证淮河湖泊众多;《吹鼓手招亲》印证淮河流域吹鼓手职业自古流行,至今在喜丧红白诸事中还颇盛行。哭祭哭丧的习俗在《莫愁女》、《秦雪梅吊孝》、《王清明投亲》等剧目中反复体现;即使连现代小戏《女儿桥》也印证了当时计生政策在该地实行所荡起的涟漪。

  与淮河歌舞艺术高度融合的体现

  1、与民间歌舞花鼓灯不解情缘。由于推剧由花鼓灯后场小戏脱胎、演变而来,因此,它与花鼓灯歌舞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就不奇怪了。从花鼓灯舞蹈到花鼓灯锣鼓,再到花鼓灯歌曲——“花鼓歌”,甚至花鼓灯女演员兰花(或腊花)头饰红色花球等,都在推剧表演中找得到。

  ①花鼓灯舞蹈对推剧的影响。在推剧表演中,常常可以看到花鼓灯各种舞步的融入,如上山步、拨泥步、云步、错步、颠步、踏步、退步、跨跳步、十字步等。经典剧目《游春》中,老干妈上场时的上山步表演,甚至足足展示了数分钟之久。《送香茶》中陈秀英的上场,就是跳着花鼓灯舞步喜洋洋地出来的。

  ②花鼓灯锣鼓对推剧的影响。推剧表演中,常常有着花鼓灯锣鼓的参与,阵阵锣鼓节奏中,明显感受到花鼓灯艺术的韵味与色彩,常见到的有【加槌锣】、【鸡啄米】、【老鸨洗澡】、【长趟锣】、【小收】、【中收】等,甚至还融入了花鼓歌中的锣鼓节奏,如《奉承歌》中:“..”。这些花鼓灯锣鼓节奏与推剧剧情自然完美、和谐统一,既使推剧表演更为丰富多姿,绚烂多彩,也从其文化、心理内涵层面,更暗合淮河儿女的审美,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

  ③花鼓歌对推剧的影响。花鼓歌作为花鼓灯艺术声腔音乐部分,也时常出现在推剧声腔演唱中,如《花鼓灯哭腔》、《花鼓灯腊花调》等。在杨敏演唱的《送香茶》、《柳树井》剧目中,都有采用了《腊花调》,举前例如下:

  淮河民歌《凤阳歌》对推剧的融入。

  【四句推子】和《凤阳歌》同属于起、承/、转、合类型的徵调式汉族民歌,旋律方面同属于五声音阶。但《凤阳歌》显得更为方整,除结束句外,其余各句均为四小节,且曲调运行平稳,乐句清晰,叙事性强,而【四句推子】旋律、节奏则显得更为活泼,如、、等这样的七度、四度跳跃就极富特色。另外,它的起句腔尾是《凤阳歌》第一句的伸展重复,第三句是自身第二句的变化重复。民间艺人这样的演唱方法虽然很简单,但效果却很明显,使曲调产生了急欲向前发展的要求。七度、四度的跳宕及切分节奏,也善于表现抒情主人公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平静的心情。

  淮河说唱艺术[凤台琴书]对推剧的融入。

  【四句推子】和《凤台琴书》都是以四句唱腔为一自然段,每句唱腔后都有一个与唱腔落音相同呼应的过门,过门的旋律和长度也都基本相同。结构上它们同属起、承、转、合类型的曲调。它们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节奏方面。【四句推子】属于“板起板落”,即强拍起唱,结束的旋律音也落在强拍上,《凤台琴书》则四句唱腔皆是闪板,即抢拍的后半拍起唱。前三句长度皆为八小节,都含有二小节过门,第四乐句唱腔长达六小节,不含过门。【四句推子】演唱时,艺人讲究有板有眼,板眼规整。《凤台琴书》则显得灵活自如,节奏跳宕、自由的多。

  综上所述:①推剧剧目是淮河文化典型体现和突出代表或主体精神的奋进有为,或鲜明过渡兼容性的地域风情,或与淮河歌舞艺术的融合性,等等,都表现出淮河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它是地方文化、人文精神的浓缩,是淮河儿女的精神结晶,从思想到艺术,从表演到唱腔,从故事情节到角色扮相……都蕴含着这里的人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想象力,体现着他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他们精神食量的甘美乳汁。“握着它,就能找到心灵的一方安息地;握着它,就能寻觅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研究推剧,尤其是研究推剧剧目,对于我们今天了解淮河风情或把握淮河文化,有着深刻意义。②保护一个剧目,保护一个剧种,就是保护地方文化,保护地域风情,保护人民的精神家园,保护一个地域的精魂。因此,保护推剧剧目,保护推剧剧种,就是保护淮河地域风情,保护淮河文化精神,保护淮河魂。

  参考文献:

《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房正宏《略论淮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淮南文化》,2010.1

谢克林《弘扬民族文化,发展花鼓灯艺术》【M】《鼓舞流韵》皖HN-2007-004号

文硖《花鼓灯艺术仍应坚持草根性》【M】,《中国花鼓灯学术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

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淮南市委员会
办公地址:淮南市山南政务新区C座205中国致公党淮南市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554-2685666  QQ群:8565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