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致公简介  要闻信息  参政议政  海外联谊  社会服务  基层组织  提案建议  理论研究  学习交流  党员风采
今天是: 温馨提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挖掘淮南历史文明 彰显淮南火药文化元素
时间:2013-05-09 15:22:18

  一、人文传承

  夏是第一个王朝,把它确认为我们早期国家成型的标志大约是不成问题的。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讲,还有更早的标志。炎黄部落统一的手段是战争,战争说明军队等国家暴力的形式已经有了。从另一个层面看,尧舜禹三代与水进行了长期斗争,禹的父亲因为治水不力被杀,禹治水成功,他的儿子启家天下,开创了夏王朝。这说明治水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是有关系的,同时也说明了战争和治水是中国早期国家权力合法性的来源。

  除了早期国家权力的形成,我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可以看到江河对人类文明形成、发展的影响力。人是自然的产物,必须尊重、爱护自然,但我们不能排除人与自然的矛盾。水灾,尤其是江河水灾对人类的威胁影响力最大,是其它所有自然灾害不能相比的。无论哪一种自然灾害,在历史上都没有水灾来得那么广泛、经常和恐怖。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很典型地说明了“兵”和“水”是威胁人们生活的最大隐患。“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过去历史上的统治者,也把水的作用与统治经验联系起来总结。历代统治者、领导者都把治水看作国家大事。这说明我们仅把江河的问题放在水利史的位置上是不够的。

   “淮河文化”的概念值得仔细推敲、不断完善。自第一次讨论会以来,已先后出现了“淮河文化”、“淮文化”、“淮学”、“淮河的文化”、“淮河流域文化”等定义或概念,对这些定义或概念进行讨论是有意义的。人是文化的主体,物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和人的关系是最本质的。我们讲“淮河文化”,当然是讲淮河流域的人民的文化,或者进一步说,是淮河流域人民在淮河为主体环境因素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反映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经验、观念、价值与思想的文化遗产。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淮河文化的主体不是淮河,而是生活于、繁衍于、斗争于淮河流域的人民。

   除了认识淮河文化的主体性之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认识它的时空性。文化是一定时空的产物,内容不会一成不变。比如说,老子有“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这些思想的真实含义可以有不同解释,我们可以讨论。老子也提到水,老子的这些思想和老子当时所见到的淮河有没有关系?有人说,今天沿淮群众中有安于现状、不思开拓进取的不良观念、习惯和态度。这是不是老子当年的那种观念和态度?此类问题讨论的空间相当大。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淮河状况变坏已有很长历史时期,这对淮河流域人民的心理素质发生强大影响,形成某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但是这种稳定的内容是不是就完全是负面的意义呢?比如说,淮河流域群众中间有好斗的现象,这与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不一致的。但我们在评价这一问题时,应该包含客观评价历史的整体性观点。淮河的恶劣条件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人们无力抵抗自然灾害,自然会引申出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但恶劣的环境也会激发出他们的生存欲望,包括对自然、社会的抗争和对暴政的反抗。人民反抗暴政是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民与国家互动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1火药发明

  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者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但是,在探讨这一历史时,由于引述文献时出现张冠李戴的失误,以致长期以来不仅将唐代孙思邈误奉为火药的发明人,而且武断在唐代以前不会有火药及火药武器,从而使这一重大发明的历史研究徘徊不前。火药的最主要成分是作为氧化剂的硝石。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把硝石列为上品药,即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了发明火药的物质基础。秦汉之际也是炼丹术开始盛行之时,方士们为了炼制仙丹妙药,把各类药物彼此配合烧炼。五金、八石(各种矿物药)、三黄(硫磺、雄黄、雌黄)、汞和硝石都是炼丹的常用药物。其中汞与三黄合炼而得丹砂是炼丹家们的得意之作。但若用硝石与三黄共炼必将燃烧爆炸,导致火药的发明。

  虽然早期的炼丹家们必曾作过这种尝试,但在现存的寥寥无几的早期丹书中却找不到有关记载。后汉魏伯阳研究了大量汉代火法炼丹的记录,把有关的经验归纳总结在《参同契》中。他用阴阳-雌雄、龙虎-龟蛇等隐语来论述化合的原理,并且排列出三大类情况:一是雌雄配偶,顺利化合,二是"二女同室",永不化合;三是"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纪纲",那就会"飞龟舞蛇,愈见乖张",这是指发生了难以控制的激烈反应。显然,火药的发明不会迟于东汉时期,否则魏伯阳是不可能归纳出这一大类爆炸反应的。《参同契》中强调指出,即使是"八公捣炼,淮南执火"也没法避免"飞龟舞蛇"的发生。八公是西汉淮南王召致的八位方士,现传下来的有八公(三十六水法)。在这部西汉时期的丹书中有五十八个丹方,其中有三十三个配方中用硝石,而其中又有六个是硝石与三黄共炼。但这部是水法炼丹,不用火烧炼。是否由于硝石火炼后发生危险而又设计的水法呢?能否认为淮南王时期就已掌握了火药的秘密呢?这也有所传闻。

  南北朝时,萧绮在录《拾遗记》时引述《淮南子》云:"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今本《淮南子》中此文已佚)。萧绮还论述了"方毳羽于洪炉,炎烟火于冰水"是"书籍之所未详"。这说明在淮南王时期,已有将火药用于幻术的传闻。可能在已失传的《淮南万毕术》中会有更详细的记述。炼丹家们发明了火药,最初是用于戏术或恶作剧,后来才逐渐转用于军事。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陈仓: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成,诸葛亮围之……亮以数万人攻昭千余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223年,郦道元是经过实地考察而编写的《水经注》,"火射连石"当是根据陈仓当地居民所传颂而记载的。鱼豢在《魏略》中也有记述:"亮……起云梯冲车等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二者记载虽有不同,但都说明了当时郝昭试用了新式的火器。"火射连石"可能是魏明帝宫中的巧匠马钧所设计制造的。史书记载,马钧曾复制了指南车,发明了灌溉翻车,还曾改造了诸葛亮的连弩,设计制造了离心发石车等等,确实是一位高超的兵器设计师。曹氏父子曾招致大批方士,包括炼丹家左慈等,马钧从炼丹家处得到火药的秘方而用来设计制造"火射连石"是可能的。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魏马钧制爆仗,隋炀帝益以火药为杂戏。"这并不是无稽的传闻。过去,一直认为《九国志》记载唐哀帝初年(公元904年)郑燔攻豫章时用"飞机发火",是火器应用的最早记录。这比郝昭用的"火射连石"晚了近700年,不过这时已从防御性武器发展为进攻性武器了。

  鞭炮的起源

  鞭炮和烟火合称为花炮。爆竹,又叫炮仗,为旧时除邪崩祟,祭神用品,后与烟火一起转化为喜庆用品,年节玩物。古人焚竹发声,称为“爆竹”。《通俗篇俳优》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由于火药的发明,人们用纸造的筒子代替了竹子,并用麻茎把炮竹编成串,成为“编炮”。因其声响清脆如鞭,故也称为“鞭炮”。随着民间工艺的进化,在鞭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又出现了烟火。鞭炮听声,烟火看彩,有生有色。

  科学研究表明,烟花爆竹的诞生,与炼丹术密切相关,《淮南子》中就有关于爆竹烟花的详细记载,而且已经细分了“含雷”、“吐火”两种,含雷,就是爆炸内部的能量。吐火,是外延,形容瞬间喷射出来火焰。到了宋代,民间出现了烟火爆竹作坊和匠人。烟火表演也丰富了起来。有了“起”、“走线”、“流星”、“水爆”、“地耗子”等名称。

  老北京人过年期间放鞭炮,主要是在祭灶、接神、祭财神、顺星、开市送神等仪式上。即表示送旧布新,除祟迎祥,又象征新年的到来。清人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称:“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竞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乏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亟,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炷;除旧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尚类然也。”放炮仗、烟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尤其是男孩子,过年时所得的“压岁钱”,除了少部分在庙会上买些风味食品或者玩具外,大部分都用在购买花炮上,俗称:“姑娘戴花,小子放炮”。

  进腊月辟“花炮市”

  旧时的北京城,一进入腊月,闹市区就开了临时的“花炮市”。花炮历来是年前的热门货、俏货。有的时候,城内的茶叶铺中也代销各种花炮。清末民初,北京城内所售花炮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鞭炮,通常有以大草纸人工卷制和机器卷制的两种,外表裹上红纸。机制的小而紧,响声清脆,谓之机器鞭。还有用牛皮纸卷成(外边不包红纸)大号炮仗,爆声猛烈,每挂有五十头,一百头,五百头,一千头不等。

  2.麻雷子,一般长2寸,直径4、5分粗的大炮仗,用草纸裹成,每层草纸之间均加缠麻皮,并将顶端扎 紧外面包上红纸。点燃之后,爆声如雷。

  3.二踢脚,俗称:“二踢子”、“双响儿”。通常为草纸卷成,约4寸高,直径7、8分粗的大炮仗,顶端以秫秸皮扎紧,外边裹上红纸,燃放时,在地上一响蹦起来,到天空再响一声。另外一种是由牛皮纸卷成4寸高,直径5分的大炮仗,外面不包红纸。

  4.旗火,也写作“起火”“起花”。常见的有大、小两种,大旗火状如大炮仗,本身长3、4寸,直径5分,绑在一根4、5尺长的苇杆上,点燃后,能猛蹿上天空,在天空中崩出光芒。小旗火本身状如小炮仗,绑在一根秫秸皮上,点燃后,蹿之丈余。

  5.炮打灯儿,通常为圆筒形,高约3寸,直径5分,外皮裹上红绿纸及木刻版门票,点燃后的声音像炮。随着声响崩出一个光球儿,谓之炮打单灯。崩出两个光球儿,谓之炮打双灯。

  6.太平花,大的高半尺,直径约碗口粗,燃点后,喷出火花,一般均为火树形。

  7.花盒,属于高档烟火,状如扁平大圆盒,以彩纸糊成外壳,小的周园直径一尺有余,大的五尺以上,有3层至15层不等,燃放大花盒要先搭好架子。将盒子悬挂其上,燃放时,逐层下落献彩。

  从腊八就开始放

  老北京旧时燃放烟花爆竹一般从腊八就开始,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家境不好的家庭一般都会买上一些鞭炮回来。家里的小孩子是最高兴的,每天都能放几个过过瘾。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在家中大人的带领下痛痛快快的放一通。在随后的接神、祭财神、顺星、开市送神等仪式上,都会燃放爆竹。

  元宵节商家举办焰火会

  除了以家庭为单位放鞭炮外,老北京的春节还有一个放鞭炮的大节目,就是在元宵节期间,商家举办的焰火会。城内的南货店、绸缎庄、糕点铺等各大商号为了招揽生意,招揽主顾,纷纷举办街头烟火大会。一般以一条街为单位,一条街上的商号各自在自家门前附近空地上选好位置,搭起高架子,将各种花盒,太平花等挂在架子上,并在架子上写着“本号为酬谢主顾,定于今晚燃放花盒烟火,共庆上元,同乐春宵,欢迎各界光临指导”。有的商家还利用这个大好机会贴出减价的。一般的焰火会中,各个商家的心里都较着劲,暗自对垒谁家的最漂亮,最宏大。有的商家为了烘托气氛还请来舞狮、高跷等花会的表演。北京城里的老百姓,在这一天都喜欢出来逛大街看焰火表演。

  2淮南子

  淮南市规划全市重点打好文化产业“五张”牌。首先就是淮南子形象与城市建设结合。

  打好“淮南子”文化牌。充分发挥《淮南子》研究中心的作用,并以在山南新区建立“淮南子影视基地”为契机,不断扩大诞生在淮南的鸿篇巨著《淮南子》的影响力,使《淮南子》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家喻户晓。

  应该说淮南子是淮南的骄傲,也是淮南的立市之文化根源。但我们遗憾的发现,我们对淮南子的了解,除了记载豆腐的发源之外,实在无法在生活中感受到淮南子的存在。对比一下孔子文化在泰安、曲阜,道家文化在武陵,屈原文化在岳阳、三国文化在荆州、客家文化在潮汕、海派文化在沪浙……可以说,淮南子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地方文化,或者说,我们还没有挖掘出淮南子文化应有的文化精神,无法实现其应有的文化张力。君不见,除了每年豆腐节那几天作为例会性质地举办淮南子研讨会外,我们平时哪里看的到淮南子在淮南的存在呢?可以说淮南子文化仅仅是几位研究淮南子的学者的精彩,层次虽高,但曲高和寡,基本没有群众基础的。

  炼丹术兴起于秦汉之际,那时人们已熟知矿石与碳共同冶炼就可以得到铜、锡、铁等金属,于是就奢望用这些金属与某些物质共炼而得到贵重的金或银;另一方面,人们也认识到了黄金长期不生锈退色的特性,希望由黄金中抽提出某种物质,人吃了以后就可以永不败朽,寿命象黄金一样。为了这两个目的,炼丹家们在丹鼎中混合了各种药物进行炼制试验,他们是化学家的鼻祖。

  炼丹家常用的药物有五金、八石、三黄(硫黄、雄黄和雌黄)、汞、硝石以及各种草木药。当他们把硝石(硝酸钾)与黄等药物混合烧炼时,由于硝石的氧化作用就会剧烈燃烧甚至爆炸。其结果是“丹”未炼成,却发明了能着火和爆炸的药--火药。

  为了追溯火药的发明史,首先应该追溯用硝的历史。成书约在公元前二世纪的《神农草经》中已明确列有消石(硝酸钾)和补消(硫酸钠)两种药物,即在那时已具备了发明火药的物质基础。而公元前二世纪也正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广招方士进行炼丹实验的盛时,火药极可能是在那时发明的。但由于着火和爆炸是炼丹中的事故,所以一般是作为师徒口口相传的禁戒,而未能刻简书帛加以记录。

  中唐时期(约七世纪)在炼丹书《真元妙道要略》中,公开了这个禁戒,书中说:“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黄等烧,立见祸事”。袁翰青教授认为这个认识是发明火药的先驱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断定火药发明于中唐时期。

  现在传世的汉代炼丹操作书有两部:《黄帝九鼎神丹经》成书在西汉末东汉初,是火法炼丹书,但是回避使用硝石;八公《三十六水法》成书在西汉,丹方中大多用硝石,硝石与三黄共炼的配方有六个,但不用火炼,而用水(或醋)浸泡。这两部丹书都是遵守“硝石不可合三黄等烧”这一禁戒的,也就是说在西汉时期,炼丹家已知道了硝石与三黄等共烧会着火或爆炸了。当然这仅仅是合理的推论。

  再追溯上去,《淮南子》中说:“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 这应该是火药用于戏术的最早记录,“含雷”表述了爆炸作用,“吐火”表述了喷射作用。

  上述《三十六水法》的作者八公是淮南王刘安的八位炼丹师,正是他们曾代刘安编了一部《淮南万毕术》,但此书在隋代以后已佚失,从现存的零星片断中就有潜望镜、冰透镜等令人惊异的科技发明记载。梁朝肖绮曾对“含雷吐火之术”加以说明,指出这是“炎烟火于冰水”,这应该是火药的表演了。

  二、人文淮南

  1火药科技

  由于医药学和炼丹术的发展,促进了黑火药在我国的发明。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人类最早使用的火药是黑火药,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它的发明,闻名于世,被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之一,在科学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但是,在探讨这一历史时,由于引述文献时出现张冠李戴的失误,以致长期以来不仅将唐代孙思邈误奉为火药的发明人,而且武断地认为在唐代以前不会有火药及火药武器,从而使这一重大发明的历史研究徘徊不前。火药的最主要成分是作为氧化剂的硝石。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把硝石列为上品药,即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了发明火药的物质基础。秦汉之际也是炼丹术开始盛行之时,方士们为了炼制仙丹妙药,把各类药物彼此配合烧炼。五金、八石(各种矿物药)、三黄(硫磺、雄黄、雌黄)、汞和硝石都是炼丹的常用药物。其中汞与三黄合炼而得丹砂是炼丹家们的得意之作。但若用硝石与三黄共炼必将燃烧爆炸,导致火药的发明。

  虽然早期的炼丹家们必曾作过这种尝试,但在现存的寥寥无几的早期丹书中却找不到有关记载。后汉魏伯阳研究了大量汉代火法炼丹的记录,把有关的经验归纳总结在《参同契》中。他用阴阳-雌雄、龙虎-龟蛇等隐语来论述化合的原理,并且排列出三大类情况:一是雌雄配偶,顺利化合,二是“二女同室”,永不化合;三是“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纪纲”,那就会“飞龟舞蛇,愈见乖张”,这是指发生了难以控制的激烈反应。显然,火药的发明不会迟于东汉时期,否则魏伯阳是不可能归纳出这一大类爆炸反应的。《参同契》中强调指出,即使是“八公捣炼,淮南执火”也没法避免“飞龟舞蛇”的发生。八公是西汉淮南王召致的八位方士,现传下来的有八公(三十六水法)。在这部西汉时期的丹书中有五十八个丹方,其中有三十三个配方中用硝石,而其中又有六个是硝石与三黄共炼。但这部是水法炼丹,不用火烧炼。是否由于硝石火炼后发生危险而又设计的水法呢?能否认为淮南王时期就已掌握了火药的秘密呢?

  南北朝时,萧绮在录《拾遗记》时引述《淮南子》云:“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今本《淮南子》中此文已佚)。萧绮还论述了“方毳羽于洪炉,炎烟火于冰水”是“书籍之所未详”。在淮南王时期,已有将火药用于幻术的传闻。可能在已失传的《淮南万毕术》中会有更详细的记述。

  最早热衷于炼丹术的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他在他的宫中召致了方士千余人修炼金丹和表演特异功能,后来又编写了《淮南子》,还有《淮南万毕术》等著作,但可惜《万毕术》一书现已失传。由此可见,淮南是最早的黑火药发明地,或者说是早期研究火药地之一。我们这里以古代科技文明为主线,构建母亲河文化,解决文化冲突,“藏文化于民。”

  2淮河文化

  夏王朝就在颍河上游的登封建都,这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开端。继夏而起的商朝,也首先在河南商丘一带艰苦创业。夏商王朝的兴起,创造出代表世界东方的灿烂文化。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淮”字的记载,稍后2900多年前的西周钟鼎文中也有“淮”的字样。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有“鼓钟将将,淮水汤汤”的诗句。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禹贡》云:“导淮自桐柏,东会泗、沂,东入于海”,并对淮河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

  淮河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自邗沟、鸿沟、汴渠和京杭运河的先后开凿,这里成为经济命脉地带。商周时期,位于淮河下游的淮夷方国成为商周统治者的劲敌,迫使他们屡次派兵征伐,招致商王朝的覆灭和周王朝的衰败。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又成为大国争霸和角逐的重要地区,出现了号称“天下之中”的商业都市陶(山东定陶),还有陈(河南淮阳)、寿春(安徽寿县)、睢阳(河南商丘)、彭城(江苏徐州)和鲁城(山东曲阜)等大都会。秦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襄助刘邦夺取天下的文臣武将也多出生于淮河流域。彭城(徐州)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统治中心,楚汉决战于垓下(安徽固镇),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安徽和县北)。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曹操就诞生在淮河支流涡河旁的沛国谯(安徽亳州)。北宋王朝建都汴梁(开封),号称东京。到了南宋,宋金对峙便是以淮河为界。元末,一代帝王朱元璋出生盱眙,从戎于凤阳。

  一部数千年的淮河兴衰史,民俗文化贯穿始终,影响较大的有秦始皇捞鼎、徐福买药、水漫泗州、收伏巫支祁、小白龙探母、九牛二虎一只鸡等。特别是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流行于整个淮河流域,而其地域特色特别明显。淮河中游凤台峡山口、荆涂山峡、下游盱眙甘泉山与圣人山之间的圣山湖、禹王河,均有颇为典型的故事为印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其实质也是区域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疆域上,具有明显而又特殊的南北界线特征的河流是淮河”。《左传·哀公七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夏之兴,源于涂山”。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淮河文化浓缩了淮河沿岸人民几千年的奋斗史、发展史,形成了鲜明的流域特征、区域特点和时代特色。淮河文化覆盖淮河流域的皖北、苏北、豫东南、鲁西南等四省许多地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积淀。涂山不高,却因大禹而出名。涂山不峻峭,却是一马平川的淮河平原上的一座高峰,如带的淮河绕其山脚流淌。正是这条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淮河,成就了禹的治水丰功。目前,没有跨省区的全国性的淮河文化研究、交流机构,大大制约了淮河文化研究、交流的深入发展。

  三、淮南市文化大市思考

  尝试性归纳了8方面内容,希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1淮军

  淮南境内有闻名于世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八公山;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赵国大将廉颇、淮南王刘安等著名历史人物古墓群。

  许多古代重大的战役都是在淮河大地上进行的: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宋楚的泓水之战,朱明的靖难之战……魏晋以后,每当祖国南北分裂,淮河就成为双方对峙的鸿沟,盱眙临淮的宝积山“岁币库”,即是宋金划淮为界,纳币敬贡的最好例证。著名诗人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弛,波浪交涉亦难为”的诗句,真实地反映了以淮河为界双方分裂的历史局面。

  近代淮军迅速崛起于19世纪中期,消逝于19世纪末,一度曾是朝廷最为倚重的雄师劲旅,独领雄风了40年。

  3.2淮火

  黑火药与电能、原子能同等重要,推动了社会进步。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促进了科技文化发展,使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开山筑路和移山填海成为可能。火药促进了人类文明,淮南王创造了化学的辉煌,他的科学史令全世界瞩目。

  火药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荒谬和可笑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火药发明中的首创作用:“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火药发明大大的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支柱之一。

  3.3淮煤

  淮南是欣欣向荣的能源新市。境内资源丰富,有煤炭、煤层气、石灰岩、白云岩、高岭土、陶粒页岩、钾长石、磷灰岩等矿产,特别是煤炭和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厚。煤炭储量500亿吨,煤层气资源量5928亿立方米。50年代,淮南就是全国五大煤田之一。经过50多年的建设,全市拥有大型生产矿井14对,原煤年生产能力2500万吨左右;大型火力电厂3座,装机容量319万千瓦时。国产第一台60万千瓦时发电机组于1984年落户于平圩电厂,李鹏同志视察时曾题词“平圩不平常,单机甲中华”,在煤电工业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医药、建材为支柱,兼有纺织、机械、电子、食品、轻工、高新技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开展矿区文化和能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思考。

  淮南是地球上的生命圣地。1978年淮南地区发现古生代寒武系的须腕类、环节类、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测定其生命形态在8.4亿年以前,比达尔文《物种起源》中关于生命起源不足6亿年的提法向前推进了2亿多年。国际权威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将他们命名为“淮南虫”化石,并获得1984年莫斯科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公认。我市八公山已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建煤炭起源和开采史博物馆。

  3.4淮女

  淮河是爱情水和母亲河,淮女女娇,涂山氏的女儿,仪容秀美,生性娴雅。大禹的妻子是一位美丽的姑娘。不但美貌,更兼贤惠。成就大禹治水大业,并成为夏朝开国帝后。《史记》有大禹“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的记载。《左传》更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文字,从夏启以后才出现国家,从大禹时期的活动范围就在淮河流域,中原地区目前所认为的与夏王朝有关系的遗址,都在启以后。《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禹时涂山氏之女女娇唱“候人兮猗”,这是有史可稽的中国第一首情诗。望夫石位于淮河的涂山,它位于怀远县城东南、淮河东岸。

  在千里淮乡,从南宋那时起,淮上女的故事就流传开了。

  传说淮上女的父亲,早年在京城做官。只因力主抗金,为奸人谗言所陷,罢官归里,故里就是陈家大湾。当归船驶出洪河口飘入淮河水上的时候,不早不晚,太太分娩了,生了个女孩。因为这女孩儿是在淮河上生的,又是犯官之女,父亲便给女儿取了个无姓无氏的乳名——淮女。

  陈家大湾不仅是淮河重镇,也是贯通东西的水上交通要塞。淮女的父亲虽是罢官回乡,但报国雄心仍然未泯。他依仗这里的有利地势,聚集起乡民百姓三千之众,自荐为统制举长子怀汝,次子念洪分别为水陆统制,置兵刃,造战船,日夜操练兵马。父亲忙碌万般,但仍把这视如掌上明珠的淮女,时时带在身边。教女儿唱歌、读诗、拉纤、楫舟。

  淮女在人间只生活了短暂的十七年,而她的美名,却象淮山淮水一样,常驻人间,千古流芳。淮女当今名人有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周涛和特等治淮女英雄金秀兰等。

  3.5淮瓷

  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国“古瓷都”之一的“古寿州窑”遗址;现在还有火药炸瓷的特殊制做工艺。距今2100多年历史的我国最早的道观之一的“茅仙古洞”,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淮南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寿州窑是安徽省古代瓷窑遗址中时代较早的一个窑口,它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以及邻近凤阳的武唐等地附近。遗址散布在上窑镇的南郊和北郊、高唐湖和窑河一带,上起管家咀,下到外窑,其中以余家沟窑址最为集中。依据目前掌握的实物资料,寿州窑最迟创于南北朝初期,历经隋、唐近五百年的历史。属于民窑,历经南北朝、隋朝和唐朝盛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淮瓷是唐代七大名瓷之一。

  美国密苏里大学理工学院NicholasLevenfis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氧化剂(氧化铜)和有机燃料(间苯二酚甲醛聚合物)得到一种新型的易燃纳米材料。该研究的意义在于所使用的方法能够使纳米颗粒在纳米尺度上尽可能地混合均匀、紧密,从而使反应快速有效,该方法有望用于制造耐高温的微孔陶瓷。火药技术可以用来改进提升陶瓷性能。

  3.6淮菜

  淮扬菜以“和”、“精”、“清”、“新”为基本理念,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享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誉。淮菜中还体现了淮南王的养生之术。

  被称为“养育龙钟的济世之物,盖世之宝”的八公山豆腐。淮人乐酒,据传,古代有名的酒仙刘伶、阮籍、嵇康和造酒祖师杜康都是淮人。淮人还是著名的美食家,创造的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誉。淮南牛肉汤久负盛名。

  安徽淮南是名扬天下的豆腐故乡。刘安为求长生不老之药,炼丹之中发明了豆腐,后流传至民间,造福了百姓,为人类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大贡献。传说刘安和八公升天以后,鸡犬跑来啄食剩下的仙丹,也飞升上天,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的由来。为了弘扬豆腐文化,光大华夏美食,从1992年起,由原国内贸易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淮南市人民政府承办了中国豆腐文化节,这也是我国大陆和台湾两地同时举办的唯一的节会,显示了其独有风采,取得了良好效益。深化内涵,持续开展与台湾民间交往。

  3.7淮戏

  淮河人民在淮水之滨繁衍生息,既留下了许多光耀千古的创造之乐,也留下了许多令人羡慕的生活之乐,如,被称为中国影戏四大流派之一的桐柏皮影,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推剧等民间舞蹈。值得一提的是“淮南国际少儿艺术节”的成功体现了家长社会对艺术的重视。

  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

  民间舞蹈“火老虎”日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台县已有包括花鼓灯在内的两个民间舞蹈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火老虎”的表演模式是:点燃一堆大火,同时点燃火老虎身上的捻子,火老虎由火堆跃窜进场,张牙舞爪。每当剪尾、抖毛、弹爪或与狮子搏斗时,身上火星四溅,硝烟弥漫,惊险壮观。火药科技与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

  3.8淮子

  淮南是历史厚重的文明故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人杰地灵,公元前2094年为舜帝元年,尧尊重华为舜帝。舜帝在舜耕山传授耕种技术,男耕女织,舜以农业科技得民心而得禅让称帝;大禹治水,发展水利灌溉和防洪工程科技使中华儿女受益,被拥戴为夏帝,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大禹建立夏朝使华夏文明得以传承。夏商之际,“淮夷”人在此形成部落。春秋战国时期已是蔡楚文化的繁荣之地。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招贤纳士,讲经论道,著书立说,编撰了一代名篇《淮南子》。这部著作,上承诸子百家之流,集众家学派理论而归于道学,兼及哲学、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军事科学、教育学等学科于一身,科学总结了汉初数十年的政治经验,同时载述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伯乐相马等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首次提出了二十四节气,成为中国数千年农家生产的历法参照。淮南王集璀璨科技的大成。

  先哲论水,是淮河文化之智。古代的淮河流域走出管子、老庄等许多光照千古的思想大家,先哲们对水情有独钟,用水的腾挪跌荡、九曲回肠和聚合离分来论述人生和社会的荣辱得失,鞭辟入里。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招贤纳士,编撰《淮南子》兼及哲学、政治、历史、地理、军事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百科全书。代表人物形象统一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淮河水文化为主线,包括淮南子主题雕塑、“黑火药”纪念馆等景点,并结合炼丹术古科技和花火艺术节展等本地的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淮河文化亮点。

  四、后淮河文化

  后淮河文化是立足于儒学、道教和法家思想的东方文化,吸收融合西方文化的一些优势内涵,强调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文化。后淮河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她多么精致幽雅,多么能够吸引人,而是因为她是人们终究无法摆脱的东西进行合理安排,在兼顾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选择一条个人前进的道路。一是淮河文化所主张的克己为人;另一种是西方文化所主张的以我为主但是避免招致报复。后淮河文化能够实现让“人与人和谐相处”并达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能源城市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

  以儒学、道教和法家文化为代表的淮河传统文化有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质,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现已成为当代各个领域和阶层的人所不可缺少的精神。

  从后淮河文化的发展趋势看,其未来的必然结局是结合信息文化。在信息文化时代,信息是最主要的财富、最重要的资源,当然也是最重要的资本。在信息文化时代,将给人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一系列设想不到的压力,与压力同时并存的,是一系列前程似锦的机会,在压力的推挤和机会的诱惑下,个人和社会会发生一系列同样是设想不到的变化,甚至传统似的思维方式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五、建设举措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要米有米,要面有面。”“江淮熟,天下足。”历史记载了淮河流域曾经的富足,也带给淮河流域人民无比的自豪。淮南是移民城市,存在文化冲突与碰撞,淮南没有形成一个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宣传上存在文化虚无主义。文化是心中认为最神圣的领地。吸收刘安“开放、和谐、民本”文化元素,建设后淮河文化,增强淮河流域的创新力,实现淮河流域的快速崛起,已成为淮河流域各政府和人民极为急迫的任务。中央、安徽省和淮南市政府很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体现了“藏富于民”的民本思想,关注民生。在这里,我们本着创新的理念,提出“藏文化于民”的口号,丰富大众文化生活,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和谐愉悦的文化再创新的太平盛世,凝心聚力,喜闻乐见,可持续发展,经久不衰,加强两岸新生代的经常性往来。

  据刘邦的调书所说:“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但这时,豫章郡早巳封给了吴芮的女婿、淮南王英布。刘长时代的淮南国疆域广大,相当于从今河南上蔡、江苏徐州到浙江、福建两省大部分。刘长“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

  沈莹(三国时代吴国丹阳太守)在其所著的《临海水土志》(约完成于西元268年至280年之间),对于“夷州”(并非“夷洲”),提供了以下的线索: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好以为饰也。公元前2500年,台湾地区出现与大陆文化有密切渊源的新石器文化“凤鼻头文化”。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年,新店溪、淡水河、台北盆地出现园山文化。200年,从苗栗到彰化的海岸地区出现标志进入铁器时代番仔园文化。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东汉时,会稽郡辖境包括今江苏苏南、浙江和福建全部。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提出构建和谐后淮河文化的举措如下:

  (1)挖掘淮南科技古文明,打造台海同根淮河文化

  黑火药发明地,提升城市知名度。建设标志性建筑,利用淮河水有利于观看焰火效果,同时,燃放在河岸的一边,观赏者在另一边,既卫生又容易保证安全,举办大型观赏和竞技花火大会,每年定时组织集中燃放和评比,全国烟花生产厂家参展,给来淮南的人留下深刻印象。依据淮南子描述,挖掘文化内涵,特别是有关黑火药记载与发明,打造火药发明地景点,规划山南新区,既是影视城,又彰显了淮南古国风貌,塑造古代文化科技中心形象。加强与台湾的文化交流。

  (2)面对世界经济新危机,创造文化科技高新孵化园

  建设如电动汽车、纳米材料、爆炸焊接、新艺术品、爆炸合成、新化妆品、食品加工等产业,建立中试孵化园,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安全气囊,烟花炮竹,花火表演,火药绘画,爆炸艺术和爆炸焊接企业园。利用化肥及化工优势,产学研结合,建立爆炸焊接及化工设备制造集团。

  (3)改建博物馆,开展地方节庆活动构建文化盛市

  建设民俗博物馆,如出土文物、淮南王府、饮食文化、煤矿史旅游、开采生活写照、豆腐制作、牛肉汤、造纸、印染、纺织、印刷术和篆刻书画等,形成文化产业。

  如地方戏、黑火药、烟花炮竹、河上餐饮、24节气,依靠淮河办全国火药节和世界花火大会等,形成地方性节庆活动。建设全国知名的烟花炮竹特种能源与烟火技术的研发基地和高科技产业。吸收社会资源大力建设多处仿古和现代城市广场,名人和英雄公园,习俗村,开展散打、游泳、航模、拳击和武术等群众健身活动,形成消费性旅游城市。

  (4)开展城市形象代言人选美、旅游和国际交流活动

  以2010年与台湾共同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为契机,增加黑火药发明地内涵,加强两岸火药文化产业交流,制作代表性火药绘画和爆炸艺术品,宣传淮南;招商引资,兴办火炸药高科技创新产业园,培养人才,增强两岸互动,打造淮河文化,形成新时期统战文化。每年举办城市代言人(淮女)选拔活动,举办各种主持人大赛和礼仪模特选拔比赛等,建设生态园和度假村,挖掘寿州王都、徽州文化和徽商历史,丰富中国豆腐文化节内容,通过举办国际会议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世界相近城市结成姊妹城市,吸取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解决淮南城市建设问题,可以形成新产业向国内外传输技术与产品。

  (5)优化学科,培养和谐后淮河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整合教育资源,学科设置门类齐全,招生规模引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利用优势学科,建设江淮大学(淮南大学)。学生带动消费,建设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加强文化往来,抓住教育拉动经济的良好机遇,依托考古研究成果编写剧本,设立考古、广告、新闻学、编剧与编导等专业,以《淮南子》为突破口,恢复淮南古文明景点建筑,发掘文明内涵,加强火药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打造和谐后淮河文化。

  (6)成立政府机构,文化立法和推动文化建设与普及

  淮南是23个较大城市之一,有立法权。建立文化标志,统一文化形象,并保护该形象。特别是主流文化形象和附属文化内容要规范。如淮南王刘安是文化鼻祖之一,塑像几十万元造价一个,却有六、七种不同造型,不仅浪费,更主要的是造成人们认识混乱,还有标志性历史事件、立交桥文化标志和舜耕文明等形象。提炼和谐后淮河文化精髓,维护形象,并开展地方文化普及与宣传工作。立法规定中小学、职业和高等教育开设火药文明、淮河文化、成语故事、舜耕历山、淮军沿革、古淮南王、公民意识、民俗文化、火药绘画和烟火化学等选修课程。文化普及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文化人下乡办讲座,构建万事万物和谐文化-“藏文化于民”。

  六、结论

  后淮河文化是借助现代科技的文明发源地再创新文化。

  建议政府成立淮河文化建设机构,吸引人才,普及教育,依靠科技,吸收台湾、海外和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统一文化形象。立足与台湾共办中国豆腐文化节的淮河文化基础,在火药文明的摇篮申办中国火药节和世界花火大会,建立烟花和火药绘画国家标准,每年展示评比,提高科技水平和公民文化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基础,其根植于淮河文化的沃土,兼收西方文化优点,并结合信息文化进行重新整合与建构,体现了文化的创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矿区文化,拉动内需,兼顾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专家学者下乡普及文化、教育和科技,形成和谐后淮河文化,“藏文化于民”。从能源型城市向文化型城市转型,提高公民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实现文化再造,发展娱乐度假性经济体。加强与台湾和海外侨胞的文化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淮南少儿艺术是一枝独秀,连续在国际上获得大奖,体现了移民城市文化的多样性。这也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文化艺术培养很重视,有土壤;有一大批文艺专业人才,文化艺术氛围好,有群众基础。借此优势,并扶持火药科技和艺术的文化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活动,带动两岸青少年科技文化冬令营和夏令营经常性民间交往。

  英日岛国的强盛以及我国沿海地区的繁荣说明了一个事实:莽汉接受了文化比文化人更加借重文化。内地古文明地区的文化再造-“藏文化于民”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http://news.sina.com.cn/o/2005-12-26/05377816335s.shtml

[2]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10/22/content_9104301.htm

[3]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ahsx200803016.aspx

[4]http://history.nju.edu.cn/showinfo.php?id=382

[5]谢兴华,颜事龙,杨祖一.起爆器材.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6]http://www.gsw.gov.cn/html/gushi/minjiangushi/11066.html

[7]徐孝忠.淮南市博物馆藏寿州窑瓷器述略.中国古陶瓷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

[8]http://www.ici.pku.edu.cn/academic/view/Iciview/3484.html

[9]http://ly.peoplexz.com/11224/20081119085051.htm

[10]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04/10/10/001011365.shtml

[11]http://www.hnta.cn/Gov/News/s/2009-03/0508938.shtml

[12]http://www.visitgd.com/news/localnews/261129.shtml

[13]谢兴华,颜事龙.后东方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112-115

[14]谢兴华,颜事龙,鲁利.产学研有机结合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1(1):11-12

[15]李长凤,姚尚书.八公山志.黄山:黄山书社,2007

[16]潘功配,杨硕.烟火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淮南市委员会
办公地址:淮南市山南政务新区C座205中国致公党淮南市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554-2685666  QQ群:8565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