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致公简介  要闻信息  参政议政  海外联谊  社会服务  基层组织  提案建议  理论研究  学习交流  党员风采
今天是: 温馨提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淮南市高校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研究
时间:2013-05-09 15:23:48

  一、引言

  作为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信仰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目前,我们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我国社会改革开放逐渐增加的程度、广度以及透明度极大地促进了中西社会方文化特别是与欧美社会文化的交流沟通,各种西方价值观包括宗教信仰也随之而来并逐渐在我国形成影响趋势。同时,大学生对互联网的高使用率以及其他多种媒体传播模式接触使得这些价值观极易给对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在信仰、人生观、价值观选择上产生困惑。而这些又不是简单地通过课堂思想教育能够获得改变或者纠正。一旦他们寻求不到适当的理解途径,有些大学生便开始倾向于宗教信仰并从中获得精神寄托。在一般的接触了解中发现,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表现出多样性并且越来越多的开始对宗教产生兴趣。这种现象值得仔细考察研究。

  为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在淮南市的几所高校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来分析研究淮南市高校在校学生的信仰状况,目的在于为高校政治思想课设置与开展可提供有效地参考资料,特别是如何帮助在校大学生获得对宗教信仰的理性认识;从深层次考察学生的宗教信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于已经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如何开展相应的引导以防止宗教信仰中不良倾向影响到学生的人生方向;国内外宗教在有信仰的学生中产生的影响以及所占比例,从一个侧面考察国内外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

  二、问卷调查

  本课题问卷调查主要在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和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院校进行。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0份,有效回收率为94.4%,其中男生占70.0%,女生占30.0%。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到大学生自身的信仰状态、信仰态度、信仰模式及类别,家庭、社会、学校、学生关系等自变量因素对大学生宗教信仰产生的影响及程度。

  1.大学生对于信仰的理解状况

  信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对于信仰这一概念的领会程度直接反映大学生信仰的现状问题。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信仰的思考程度方面总体状况比较好。在170个调查对象之中,98.3%的学生表示曾经对信仰问题进行过相关思考,其中从来都没有思考过的学生极少仅占学生总数的1.7%。这种情况表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方面都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阶段,也符合人类心理发展――青年阶段对于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现象。但由于宗教信仰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必须具备深刻的哲学知识才能会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所以在统计结果中看出有51%的大学生表示曾认真思考过。此外,将大一与大四学生的数据对比来看,大一学生中对于信仰很认真地思考过的比例仅为33%,而大四学生的比例则高达50.2%。

  大学生是否有过对于信仰的相关思考统计结果:

  调查对象A.从来没有B.稍微思考过C.有过思考但不太深刻D.认真地思考过

  整体情况4.70%20%43.20%32.40%

  大一新生5%21.7%40.30%33%

  大四学生1%18%30.8%50.20%

  2.关于对信仰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仅有25%的学生表示能够系统地描述出来。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宗教信仰有一定的概念理解或者感觉心里明白,但无法很准确地描述出来。此外,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总体上,硕士研究生的认识水平稍高于本科生。调查统计表明:本科生认为自己能够系统描述出来信仰的比例为10.6%,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为16.5%。由此可见,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只不过硕士研究生的表现稍好于本科生。但是认识仍然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因此,在学校层次上,希望通过有关方面的知识教育与传授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进一步理解以及对宗教信仰这一概念的更深认识,建议在大学相关课程设置方面适当增加宗教文化方面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大学生对于信仰态度统计:

  调查对象A.没有什么概念B.有些概念C.心理明白但不能描述出来D.可系统简述

  整体情况5%30.6%43.7%20.7%

  本科生8.1%28.6%52.7%10.6%

  硕士研究生3%30.5%54%12.5%

  3.大学生自身信仰状态

  调查结果表明,约89.5%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信仰,而仅有5%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信仰。而且,在被调查对象中,有70%的学生认为信仰很重要。除此之外,有5%的学生认为信仰无关紧要的。可见,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于信仰还是持肯定态度,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非宗教信仰都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上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在这一问题上的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对比。硕士研究生中约有75.7%的觉得自己有信仰,而本科生中有仅有50.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信仰。此外,有67.0%的硕士研究生觉得信仰很重要,这一比例要略高于本科生。在本科生群体中,大四学生约有72.3%的觉得自己有信仰,而大一学生有44.6%的觉得自己有信仰。此外,有81.7%的大四学生觉得信仰很重要,而仅有23.6%的大一学生认为信仰很重要。由此可见,大一新生的整体信仰状况相比大四学生的整体状况落后一些。这可能与大一新生刚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对社会的认识也比较少,对自己自身的信仰也没有经常去想过有很大关系的。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对于信仰的作用与地位越积极。

  通过被调查者,询问了他们周围学生的信仰状况,其中约有7.2%的人认为自己周围的人几乎没有信仰,60.8%的人觉得自己周围很少有人有自己的信仰,32%的人认为自己周围的人大多都有自己的信仰。将这一数据统计情况和前面整体对信仰状况的分析结合来看,这个比例要小于我们通过直接调查所得到的比例。这两组数据的偏差情况可能是大家对周围的人并不是很了解,抑或是认为信仰问题是个人隐私问题。但是可以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大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周围缺失信仰的环境之中。这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缺失信仰很容易在人生道路上表现出迷茫或万事皆空的态度,这对于一个正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而言是一种极为不利的人生态度。此外,在认为自己有信仰的以及根本没有信仰的调查人群中,约有63.9%的学生自身信仰状况基本上保持不变。

  关于倾向于把什么当作自己的信仰这一问题上,调查发现大约有73.4%的学生愿意把科学当作自己的信仰,宗教所占比例约为7%,这一结果大致在我们的预想范围以内。而把马列主义当作信仰的学生所占比例仅为13.6%。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实际上,作为把科学或者大学生自己的所学专作为自己的信仰是由于对信仰的认识模糊不清造成的。另一方面,作为我国的大政方针的马列主义指导思想其信仰程度仅为13.6%令以马列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有些尴尬!它透视出大学的马列主义思想教育课程要进行适当必要的改革,把死板教条的理论转化成大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可的方式。照本宣科只能起到蜻蜓点水般的作用当然。70%多的被调查者把科学作为自己的信仰原因在于选择的调查范围仅是在大学校园,受调查者是一个在各方面相对优秀的群体,加上在校园受到浓郁科研环境的熏陶,于是有很多的人倾向于把科学作为自己的信仰。此外,还有6%的学生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答案,在此列举几个频率较高的答案:哲学思想、人生意义、工作责任。由此也可以看出,信仰是比较多元化的,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信仰都是积极向上的。

  此外,在硕士研究生群体中将科学作为自己信仰的比例高出本科生群体15%,这个结果也与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自身从事科学研究的程度的有关。

  大学生信仰倾向调查统计数据:

  调查对象A.宗教B.科学C.马列主义D.其他

  整体情况7%73.4%13.6%6%

  本科生8.9%55.20%23%12.90%

  硕士研究生10.10%65.60%10.8%13.50%

  调查结果显示,硕士研究生的整体信仰状况要明显好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信仰,并能清楚的描述它,而且认为信仰对个人是很重要的。

  4.影响信仰的因素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按主客观可以划分为内因与外因两大因素。但是对于信仰这种只有人类才具有的高级的思维活动历程而言,后天的客观因素对于信仰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调查中显示,有50.3%的学生认为信仰产生的主要是来自于自身。男女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不大,分别有52.9%与49.8%的学生选择信仰产生的主要是来自于自身。分析认为,信仰是一个社会性极强的概念,个人信仰的发展状况是与他生活的外在环境紧密相关的。而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到超过半数的学生将信仰的形成发展主要看作自身因素起到决定作用的。选择家庭,学校的分别占总体的15.2%与18.4%,另有16.4%的学生选择了其它。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信仰是个人隐私,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其实不然。人生来处于一个不停息的学习状态之中,个人信仰的形成也必然经历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修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是无时无刻不在受外界各种影响。

  大学生认为信仰主要来源情况统计:

  调查对象A.家庭B.学校C.自身D.其他

  整体情况15.2%18.4%50.3%16.4%

  本科生17.6%23.5%41.3%17.6%

  硕士研究生14.9%18.3%51.5%15.3%

  关于在大学里信仰状态主要是受哪些传播方式影响,59.2%的学生认为主要是受书籍影响的。其它的主要方式包括网络电视等媒体以及周围的师长。另外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关于信仰缺失的根源所在的问题。13.3%的学生认为是学校,18.5%的学生认为根源在于自己,归因与政府的占8%,约有60.2%的学生选择了其它选项。其中几个出现频率较高的选项:社会风气、时代变迁、人越来越浮躁。信仰缺失原因不会只有一个,尤其是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其原因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调查数据的均分性也印证了这一点。

  大学生认为导致信仰缺失的根源

  调查对象A.学校B.我们自己C.政府D.其他

  整体情况13.3%18.5%8%60.2%

  本科生13.6%20.3%8.5%57.6%

  硕士研究生11.8%11.8%5.9%70.5%

  5.大学生信仰类别

  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为23.05%,其中回族学生信教比例高达60.71%,远高于平均水平。而在有家庭成员信教的学生中,信教比例更是达到45.13%。这说明,民族和家庭的影响仍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因素。信教学生人数占调查总数的12.4%,信仰的教别比重分别为佛教41.1%,基督教26.6%,天主教9.7%,伊斯兰教8.9%,道教4.0%,其他信仰9.7%。大学生群体中赞成信仰宗教的人已占有相当的数量和比重,宗教对大学生来说,已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字眼,他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一些以宗教文化为底蕴的流行时尚。比如,佩戴十字架项链、观音护身符,进寺庙拜佛求签卜算运气等等。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分析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客观原因可概括为:家庭及交际人群的影响、民族信仰或地域影响、传播媒介影响和宗教文化的商业运作影响。大学生信仰宗教最初、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家庭及周围人的影响,而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长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便会形成信仰传统,代代相传。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宗教借助网络、传媒等途径不断传播并扩大其影响,书刊、影视、文艺作品也成为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宗教热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些年来,宗教文化还被用于商业行为,如滥建庙宇、推出宗教旅游、借助宗教节日制造商业契机,拉演艺界知名人物入教等等,从而扩大了宗教影响,使得大学生对宗教的感悟更加具体,易被引入其中。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观原因一般是由于受到挫折、逃避、悔过、从众、迷信等心理影响。当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时,个体意识会竭力寻找寄托,极度渴求安慰,宗教文化中“灵魂得救”、“涅重生”的思想正好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于是有些人选择了信仰宗教。宗教文化通过宗教典籍、艺术作品等形式表现其教义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这对有着强烈求知欲、充满好奇、富于想象的大学生会产生“感化”力量。大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遭遇挫折、苦恼和困惑时,有些人便祈安求福、寄望神灵,希望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解脱。此外,信教大学生追求宗教团体中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友谊和亲切的气氛,教友间互相关心、帮扶的深切体验,使其心灵不孤独,获得了归属感。宗教作为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对大学生正确认识事物产生不良影响。宗教徒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将宗教神学作为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他们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会发生明显改变,会将一切归诸于“神”意。宗教以幻想的形式,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遇到困难时可以向佛祖、上帝求助,获得心理的慰藉,消减内心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在大学生通过信仰宗教、消解现实生活的压力和人生选择的盲然与恐惧的同时,随之也产生了逃避现实、寄托虚幻的思想,这很容易使他们在人生观上产生宿命论。宗教对人心理的麻痹作用减少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的恐惧和不安,而宗教同样也麻醉了人们在逆境中的拼搏精神。尽管宗教道德熏陶使

  信教者以宗教博爱的思想关心社会公益,从事社会救助,参与志愿服务,积极帮扶助人,但综合来看,负面影响之弊大于正面影响之益。

  四、结语

  调查显示表明,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内存在,但不是普遍现象。宗教信仰问题一向复杂,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作为公民的高校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高校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担任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而高校本身肩负的是对广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场所,这决定了在高校培养教育的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宗教信仰者。所以,对于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态度

  1.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作为公民个体的大学生确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他们的信仰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将来的成长,更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求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人生观,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因此,针对大学生信仰问题,我们着重要引导大学生认识个体与群体、青年成长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尊重客观规律,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最终成长为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掌握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代新人。

  2.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宗教的核心价值

  恩格斯从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出发,揭示了宗教的本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的社会作用在于以其独具的价值与意义调节个人信仰与社会公共价值之间的关系;宗教的心理调适作用在于使人在追求“彼岸世界”的幸福过程中,缓解情绪压力,给予价值判断;宗教的道德作用在于对宗教信仰者的道德教化、净化心灵等。但是,宗教道德将世俗道德神秘化、片面化、绝对化,将调整人神关系的宗教神道支配调整人神关系的宗教人道,这种道德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更不是唯一的,消极的影响是明显的。而一味地借助宗教来寻求精神寄托,会使人在宿命论的泥坑中愈陷愈深,逃避现实,从而影响工作和学习,这正是宗教思想的麻醉作用。因此,针对宗教的作用问题,我们要着重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

  3.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国家宗教政策

  我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国家宗教政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做出的关于认识宗教和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应该看到:“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自然根源、认识根源的消失,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宗教既不可能很快消亡,又不可能依靠行政命令和其他强制手段令其消亡,宗教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解决中国宗教问题长期性的关键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它要求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因此,针对遵守国家宗教政策问题,我们要着重引导信教大学生必须在遵法守法的前提下参加宗教活动。首先,要求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其次,要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前提下开展宗教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第三,在一些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中,要把处理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联系起来。总之,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得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借口,从事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的活动,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不允许宗教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当代大学生成才成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工作。在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实施正确引导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正面宣传与教育,充分利用好党课、团课、专题讲座、理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考察、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用优秀的案例、生动的人物、感兴趣的事件、热点的新闻充实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能够联系身边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变化作深入剖析,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国家主席胡锦涛曾经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引导和帮助他们形成知情意行统一、真善美一体化的社会主义道德人格。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淮南市委员会
办公地址:淮南市山南政务新区C座205中国致公党淮南市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554-2685666  QQ群:85658169